發布日期:2025-06-05
你知道嗎?作為“健康中國”的核心支撐,我國醫藥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超9500家,總營收直逼2.5萬億元!
近日,各地《統計年鑒2024》陸續發布,披露了2023年我國醫藥制造業的詳細數據,從區域格局到增長潛力,這份“產業地圖”藏著哪些關鍵信號?我們用一組數據帶你快速看懂!
01
總體規模:
9563家企業撐起2.5萬億市場
醫藥制造業被稱為“永遠的朝陽產業”,其高技術密集、高研發投入、高附加值的特點,在數據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截至2023年,我國醫藥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已達9563家,全年總營收突破25009.1億元——相當于每家企業平均營收超2.6億元!這一數字不僅反映了行業的規模化程度,更折射出我國醫藥產業從“仿制跟隨”向“創新驅動”的加速轉型。
注:不含暫未發布《統計年鑒2024》的地區
來源:各地統計局、火石創造產業數據中心
02
區域格局:
江蘇領跑全國,山東緊追成“挑戰者”
從地域分布看,醫藥制造業的“強者恒強”特征明顯,但區域間的追趕戰已悄然打響。
2023年醫藥制造業規上企業營收前五名依次為:江蘇(3220.96億)、山東(2853億)、浙江(2012.18億)、廣東(1987.8億)、北京(1641.3億)。其中,江蘇以超3200億元的營收穩居榜首,占全國總營收的12.88%,相當于每100元醫藥產值中,就有近13元來自江蘇。
江蘇的“斷層式領先”并非偶然。作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第一梯隊”,江蘇擁有7個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全國前列),覆蓋化學藥、生物藥、醫療器械等全鏈條,企業集聚度高。從創新藥研發到高端醫療器械制造,江蘇已形成“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生態,2023年營收比第二名山東高出367.96億元,領先幅度達12.87%。
盡管山東目前排名第二,但其與江蘇的規上企業數量差距正在收窄——2021年,兩地規上企業數量差為225家,2023年已縮小至179家。且山東與江蘇的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數量相當(山東8個、江蘇7個),未來若能在創新藥研發、高端制造等領域加速突破,極有可能成為江蘇的“最強挑戰者”。
圖:Top5省份近三年醫藥制造業規上企業數量變化
來源:各地統計局、火石創造產業數據中心
03
東西部分化:
東部強勢占4成,中西部潛力待挖
從全國版圖看,醫藥制造業的“東強西弱”格局依然顯著,但中西部的“追趕勢能”已初現端倪。
江蘇、山東、浙江、廣東四省(均位于東部沿海)2023年醫藥制造業營收總和達10024.03億元,占全國總營收的40.08%。這四省不僅是產業規模的“第一方陣”,更是創新資源(如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鏈配套(如原料藥、設備制造)的核心聚集區,形成了“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中西部省份中,四川(1192.61億元,全國第8)、湖北(1075.54億元,全國第10)表現突出,但與江蘇相比,營收差距仍超2000億元。不過,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推進,以及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武漢光谷生物城等國家級園區的建設,中西部正憑借成本優勢(如土地、人力)和政策扶持,加速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未來或將成為新的增長極。
2.5萬億元的營收背后,是我國醫藥制造業從“大”到“強”的關鍵一步。江蘇的領跑、山東的追趕、中西部的崛起,共同勾勒出一幅“多極競爭、各有特色”的產業圖景。
未來,隨著創新藥研發能力提升、高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加速,以及“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深入推進,醫藥制造業的“區域格局”或將迎來更大變數——誰能率先突破關鍵技術、構建差異化優勢,誰就能在這場產業升級賽中笑到最后。
來源:火石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