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4-17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扎實開展國家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零碳工廠。作為石油和化工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主陣地,石油和化工園區在建設零碳園區過程中面臨哪些機遇?生物能源在此過程中又將擔當什么角色?
近期,中國化工報記者就我國石化零碳園區建設以及歐盟暫停國際可持續性與碳認證組織(ISCC)認證2.5年等熱點問題,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客座研究員冀星。冀星認為,生物能源與地理信息系統-生命周期評價(GIS-LCA)是我國石化零碳園區建設的左膀右臂。
記者:什么是零碳園區?建設零碳園區有哪些優勢?
冀星:零碳園區,是在園區規劃建設管理等方面系統結合碳中和理念,利用節能、減排、碳匯、碳捕集利用、碳交易等措施,通過產業、設施和資源的低碳化、循環利用,在園區實現碳凈排放量接近或達到零。
零碳工業園區建設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我國惠州大亞灣石化園區、曹妃甸石化園區、大連石化園區、上海石化園區等若干石化園區正在積極推進零碳園區建設。這些園區在運營、管理等階段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通過能源、交通、廢棄物處理、生態等領域實施綠色低碳技術和管理創新,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使石化園區生產制造碳排放趨近于凈零。
我國石化園區的特點是以資源加工型園區為主,兼具綠色高載能型園區、外向出口型園區、優勢產業主導型園區的特征。
記者:目前,我國石化行業零碳園區建設的主要對策有哪些?
冀星:對于不同類型的園區,零碳園區建設方案各異。資源加工型園區目前重點嚴控化石能源消費,推動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外向出口型園區重點推動園區智慧能碳系統建設,積極參與國際國內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建設;優勢產業主導型園區需要多元化零碳發展路徑,綜合運用節能降碳改造、清潔能源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等多種手段,加快推動園區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綠色高載能型園區需要加強清潔能源就地轉化利用,可以采取水、風、光、氫等清潔能源“多能互補+自發直供+廣域離網”模式。
但對于石化園區而言,因技術、經濟或其他方面的限制,難以完全消除碳排放。目前主要通過購買并注銷與其剩余碳排放量相等的碳信用產品,實現碳排放足額減量,多途徑實現零碳發展。
從目前的常規方法來看,從能源供給、能源分配、能源使用3個層面入手,不足以覆蓋石化園區的零碳建設。
記者:生物能源在零碳石化園區建設中有什么作用?
冀星:石化園區主要產品有CNG、LPG、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苯、甲苯、二甲苯、塑料、纖維、橡膠等。從產品端減排,效果更加明顯。如在普通三號噴氣燃料中添加生物航煤組分,執行GB6537《三號噴氣燃料》標準;柴油中添加生物柴油以B5柴油出廠,執行GB25199《B5柴油》標準;將燃料油與生物柴油調和成B24生物船用燃料,參照ISO8217標準。按照目前國際通行規則,使用1噸生物柴油,相當于減排約3噸二氧化碳,效果明顯。
相對于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石化行業更加熟悉生物柴油與生物航煤,熟悉調和過程以及質量標準,能夠隨時按照比例靈活調整減碳量與減碳速度。
目前,歐盟、國際海事組織、國際航空組織都在積極推行減排,三號噴氣燃料、柴油、燃料油等國際運輸工具普遍使用的化石燃料,不添加生物航煤與生物柴油,將面臨罰款。因此,石化產品的綠色低碳化是大勢所趨。石化零碳園區建設過程中,可積極發揮生物柴油、生物航煤作用,降低園區碳排放,順應國際油品低碳發展方向,升級產品結構。
記者:據悉,3月30日,ISCC對歐盟委員會可能暫停對廢物基生物燃料認證認可的討論表示強烈反對。請談一下您的看法。
冀星:ISCC在國際減排領域中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ISCC認證本身存在嚴重的缺陷,這一缺陷主要表現在缺乏相關的地理信息標注。這就使得ISCC對于可能的造假缺乏定性與定量的判據。
2023年4月,ISCC以及歐盟提出中國生物柴油產業ISCC認證中存在可能造假的論斷時,我們對ISCC以及歐盟提出了這一問題。同時,ISCC認證是跨國認證,屬于長臂管轄,需要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以及國標委備案。在其后馬來西亞和印尼就歐盟的反規避等向WTO提起訴訟,以及歐盟撤銷對中國生物柴油的反規避調查,說明歐盟已經開始認識到ISCC存在問題。這是歐盟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深化的轉折點。當然,對ISCC而言,也是提高自身科學性的機會。中國生物柴油遭受歐盟反傾銷制裁,有其冤枉之處。
當然,由于ISCC與歐盟的爭端,中國石化產業、生物能源產業會對ISCC認證索賠,這是商業領域的事情。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解決即可。
記者:什么是GIS-LCA?為什么它對我國石化零碳園區建設不可或缺?
冀星:GIS-LCA是將空間數據分析與全生命周期環境評估相結合的前沿技術。它通過整合地理空間數據與產業鏈碳足跡模型,實現對園區選址、物流網絡、能源供給等要素的系統優化。
首先,GIS-LCA可地理標注并溯源石化園區所涉及的原料開采、生產加工、廢棄物處理等全鏈條環節,可精準量化不同空間布局方案的全周期碳排放,為數據可信奠定基礎。其次,GIS-LCA可識別園區及周邊的可再生資源,評估資源的品位與體量,為園區低碳發展奠定基礎。第三,該技術支撐動態監測體系構建,采用GIS-LCA可為石化園區模擬不同清潔能源替代路徑,設計園區的零碳發展路徑。
國家《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要求建立重點園區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體系。GIS-LCA通過空間智能決策,破解傳統LCA忽略地域特征的技術瓶頸,為石化園區提供從規劃設計到運營管理的科學減碳路徑,是達成零碳目標的數字化基石。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與大亞灣石化園區正在用GIS-LCA對大亞灣石化園區的碳排放進行管理,同時將有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煤產業逐步加入,為全國石化行業零碳園區的建設開辟一條新路。
來源:中國化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