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3-24
云南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 摘要:我國是世界上中藥材資源最豐富、產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云南省的中藥材產業規模在各省間也是名列前茅。該研究指出云南省中藥材產業有資源豐富,產業規模大,平臺支撐強,品質高品牌強,政策支持等優勢,但也存在資源過度采集、中藥材質量安全、產業鏈不完整,科研創新力不夠等問題。未來云南省中藥材發展需要保護野生中藥材資源,實施優質中藥材生產創新,培育優良中藥材種子,降低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污染,提高中藥材質量,培養人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發展各環節技術,加大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從而有效推動云南省中藥材產業發展。 關鍵詞:云南省,中藥材產業,現狀,展望 我國是世界上中藥材資源最豐富、產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世界天然藥物市場的銷售額以每年20%的進度增加[1],中藥材市場需求量也逐年持續穩定上升[2]。我國在中藥材產業上有資源豐富、實踐經驗豐富、需求量大、中藥材企業具有一定實力、時代機遇、國家大力扶持等優勢[3]。截至2020年我國中藥材種植面積已接近600萬hm2,其中云南、四川、廣西、甘肅種植面積位居前列[4][5]。1978年以前,我國可人工栽培的中藥材僅150余種,到2017年已有746種,可規模化栽培(養殖)的大宗中藥材200余種,一些大宗品種有完整的生產加工產業鏈。我國中藥材行業自2008年來高速發展,平穩增長。2017年中藥材進出口總量31.45萬t, 同比增長11%,2018年中國中藥材市場規模近1 246億元,2019年中藥類貿易總額達61.74億美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上半年中藥材貿易總額依然同比增長了10.73%[6][7][8][9][10][11]。 云南省位于中國西南邊陲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12]。中藥材資源遍布全省16州市,是全國中藥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目前,關于中藥材產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鑒定[13]、病蟲鼠害防治[14]、栽培技術[15]、標準化體系[16][17]、質量體系[18]、化學成分潛力[19]研究等方面。ZENG等[20]提供了菊科植物精油防治三七病原真菌的新的防治途徑;王藝瑾等[21]以三七葉為原料制造氣泡水,使三七葉得到有效利用,為進一步延伸三七產業鏈提供可能;劉飛羽[22]研究表明天麻和天麻素能調節腸道菌群,改善主動脈病變,進一步發掘天麻及其有效成分天麻素的價值。云南中藥材產業發展歷史悠久,長期以來云南中藥材的研究以三七、黃連、半夏、天麻等中藥材種類為主,而像訶子、草果、馬錢子、蘿芙木等種類的研究較少。因此,該研究針對云南省中藥材產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對云南省中藥材產業進行展望。云南省中藥材產業已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1 云南省中藥材資源分布 中藥資源包括野生和家種的藥用植物、動物和礦物。道地藥材往往分布區域狹小,具有獨特的地理特性,悠久的種植歷史[23],藥材的質量最好,療效最佳[24]。云南的道地藥材有重樓、茯苓、三七、木香、蘿芙木、草果、黃連、兒茶、訶子、當歸、龍膽、骨碎補等30余種[25]。根據云南省氣候特點、地理緯度的不同,可把道地藥材大至劃分為6個片區:滇西北和滇東北高原為主的南溫帶,氣候溫涼,雨量中等,自然災害頻發,天麻種植為當地經濟特色產業;滇西北和滇東北為主的寒溫帶和中溫帶,長年積雪,氣候寒冷,降水量少,是道地藥材云木香、云黃連、當歸等的主產區;滇西中山、滇中高原盆地、滇東北為主的北亞熱帶,氣侯適中,土地肥沃,野生中藥材資源非常豐富;滇東南巖溶山原為主的中亞熱帶,熱量較高水分少,品種生產基地多,以文山三七最具盛名;滇西南中山寬谷為主的南亞熱帶,緯度低光照充足,降水量多,蔓荊子、茯苓、紫草、胡椒等中藥材質量好,滇南邊緣中低山為主的北熱帶分為干熱地區和濕熱地區,南藥資源眾多[26][27]。云南省綜合考慮中藥材種植區域的適生性,選擇場地環境良好,以中藥材資源保護、持續利用和規范種植為重點,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縣(市),認定了60個“云藥之鄉”(圖1)。 2 云南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 2.1 資源多、規模大 全國藥用生物資源12 000余種,云南省占比51.2%,有6 559種,其中植物類6 000余種;動物類近300種,產藏量100萬t; 礦物類30種,礦物藥材藏量11億t[28]。全國常規種植中藥材品種中,48%的品種在云南省種植,其中10%可規模化種植;全國大宗藥材品種,云南省占比25%[26](圖2)。據云南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9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2.9萬hm2,位居全國第一,中藥材總產值445.3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6.7%[29],2020年種植面積達60萬hm2,產量114萬t[30],中藥材產業綜合產值1 195億元。云南省中藥材種植面積5年增長65%,產量增加85%,產業綜合產值增加119%,種植面積、中藥材產量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圖3)。2020年全省6個州市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3.3萬hm2,文山、紅河、怒江3個州市更是超過6.7萬hm2。全省種植面積突破6.7萬hm2的中藥材種類有 17個,包括砂仁、三七、云木香、重樓等。農業產值超過1億元的有銀杏、當歸、燈盞花、粗莖秦艽等31個種類,更有10個種類超過10億元包括天麻、重樓、石斛;三七、燈盞花、草果、云茯苓、滇重樓、石斛、云木香、砂仁、白及、美洲大蠊10個中藥材占全國市場供給量的一半。 2.2 引種與馴化 野生中藥材在醫療康復保健上有天然的優勢,野生中藥材受自然環境影響大,產量不穩定,近年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野生中藥材產量下降,而隨著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中藥材需求量不斷上升。云南省長期對中藥材引種栽培研究,近年來百余種野生藥用植物被引種馴化。滇重樓、燈盞花、云木香、陽春砂仁、滇龍膽等多種中藥材引種馴化技術已成熟。滇龍膽自2000年開始嘗試人工馴化栽培,2006年開始規模化人工種植,10年間僅臨滄3個縣區的人工種植面積已達1.33萬hm2[31]。陽春砂仁在云南西雙版納引種推廣,此后30年經濟效益達4.2億元[32],西雙版納成為我國砂仁的主產區,且所產的陽春砂仁與原產地所產的止瀉功效無明顯差異[33]。中藥材引種馴化不僅保證資源的持續利用,擴大云南省的藥物新資源,也給云南省帶來了經濟效益。 2.3 品質、品牌 云南省是我國中藥材重點產區,中醫藥發展歷史悠久,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昆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均進入全國中藥產業50強,云南生物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昆明龍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進入全國中藥產業100強。“中國優質道地中藥材十佳規范化種植(養殖)基地”云南省有4家中藥材企業上榜。GAP認證實施期間,云南省共建成認證了16個GAP基地,8個品種是GAP基地種植品種,GAP種植區域數60個[34],推動了中藥材產業的規范化、規模化發展。云南省已建成中藥材標準化基地9.73萬hm2,其中有機產品認證基地8 466.7 hm2;綠色產品認證基地1 533 hm2;GAP認證基地近666.7 hm2;中藥材有機產品認證有240個。云南省認定了65個“定制藥園”、60個“云藥之鄉”、30個“高品質藥園”、組織云南省“十大名藥”(表1)評選活動,推動了云南區域中藥材品牌發展,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出了“七丹牌”三七、“云全1號牌滇重樓”“南草堂牌鐵皮石斛”等一批云南知名藥材名牌[35];“文山三七”“玉龍滇重樓”“廣南鐵皮石斛”等26個地理標志產品。 2.4 平臺發展 為了做好中藥材溯源,把握中藥材質量大關,云南省自主搭建了“云藥質量追溯平臺”,將種植、加工、存儲、銷售全過程閉環溯源,通過編碼技術(二維碼、數字碼、條形碼)實現了正向追溯和反向追溯。同時,平臺也獲得了國家中央追溯平臺的認證授權。截至2021年6月,使用“云藥質量追溯平臺”的企業已有122家,品種有30個。2019年1—5月,錄入的賦碼量達735 139條,賦碼藥材交易量118 t。近年來,云南省設立了一批科研機構,云南省是第一批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省,云南省與中藥材產業相關的科研創新機構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程實驗室、中央駐云南醫藥研發單位、中藥研究機構等,另擁有許多中藥材科技創新平臺,如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中醫中藥研究所、文山三七研究院等國內著名的研究機構[36]。近年來,中藥材的開發研究工作在“余甘子褐變防控關鍵技術應用及產業化示范”“三七標準化與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龍血竭應用基礎研究及其重大產業化” “何首烏功效挖掘及產業應用示范”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促進全省中藥材產業的發展。 2.5 國家、省市支持 在中藥材領域,無論是國家,還是云南省各州市,都持續出臺政策鼓勵中藥材產業發展。十八大以來,中醫藥發展被國家作為重要發展戰略。國務院發布《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措施》激發釋放中醫藥的潛力和活力,促進中醫藥人才發展,實現中醫藥振興發展。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是我國第1個關于中藥材保護和發展的國家級規劃。2017年實施的《中醫藥法》為中藥材產業提供了法律保障。2018年編制的《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為道地藥材發展指明方向。云南省2020年發布了《云南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可以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專項資金。《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研發創新。2022年1月,云南省林業與草原局發布的《云南省林下中藥材種植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抓住中藥材市場需求量激增的特點,節約資源的同時促進中藥材產業生態化發展,推動中藥材高質量發展。隨著我國現代化的發展,人們對中醫藥的需求日益旺盛,中藥材是繼承、發展、利用好中醫藥的物質基礎,戰略性資源。 3 云南省中藥材產業存在的問題 3.1 生產加工以及貯藏等環節質量堪憂 近年來,人工種植中藥材已經成為主流,常用中藥材中,近半數已開展人工養殖。同時,種植戶使用高毒農藥,施用量超過標準等不規范操作造成中藥材農藥殘留量日益增加。農業農村部明確規定的不得用于農業生產的中高毒農藥也因廉價、高效的特點被農戶用于種植過程中[37]。這些農藥的半衰期極長,也易在土壤中富集或通過食物鏈積蓄。云南省的三七[38]、西洋參[39]等均曾檢測出農藥殘留。同時農藥的登記數量遠不能滿足生產需要,200余種能規模化栽培的中藥材僅有23種有登記農藥,例如在人參常見的16種病蟲害中,只有針對6種病害,1種蟲害的農藥[40],中藥材病蟲害猖獗,嚴重影響中藥材質量。中藥材重金屬超標的事件也時有發生,云南場地的植物藥檢測出Pb、Cd、As、Cu重金屬超標[41],在施貴榮等[42]對云南省喙尾琵琶甲中重金屬含量進行檢測的研究中發現,動物藥中的重金屬含量也有偏高。真菌毒素污染也是中藥材安全評價中的重要內容,真菌毒素有著致癌致畸的作用[43]。云南省內大部分地區溫度較高且氣候潮濕,中藥材貯藏過程容易發霉,進而影響中藥材質量安全。宋美芳等[44]在研究云南省主產中藥材(三七、草果、腎茶)污染真菌中發現在貯藏過程中易受到青霉毒素和鐮刀菌毒素的污染。中藥材市場沒有規范化管理,農貿市場,個人自由購買銷售,無人監管,難以追溯。 2017年各類藥品抽檢中,65%的不合格藥品為中藥材、中藥材飲片[45];2017—2019年,云南中藥材抽檢不合格率為14%;2021年國家藥品抽檢中,中藥材飲片的總合格率為98.4%,而生物制品的合格率已連續多年100%。性狀是造成中藥材飲片不合格的主要問題,占比51.4%。中藥材飲片是中藥材產業的重要支柱之一,2020年中藥飲片加工市場規模達到1 782億元,但貴重藥品摻偽、摻雜,有害物質殘留超標,非法加工等問題也層出不窮。 3.2 全產業鏈生產尚未完整 產業鏈是從種植到加工生產出產品,并把最終產品銷售給消費者使產品在市場流通的全過程。中藥材種植業處于產業鏈上游,技術投入少,加工水平低,云南省中藥材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1.29∶1[46],附加值低。目前,中藥材銷售環節仍然以初級銷售環節為主,云南除了三七建立了完整產業鏈[47],其它中藥材品種均未建立完整產業鏈。中藥材產業在畜牧飼料、有機肥、循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應用較少,中藥材綜合利用水平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中藥材的非藥用部分被丟棄,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也污染環境。云南省山地面積大,仍有許多中藥材品種以傳統散戶種植為主[48],傳統農戶種植地塊零星分布,機械化水平低,種植模式使種植成本增加,種子品質難以保障,生產效率、效益低,不利于產業鏈的發展。中藥材加工水平落后,生產加工延續傳統的方法,中藥材產業機械化平均水平16.87%,遠低于全國農作物67%的機械化率,這也導致了中藥材的加工質量參差不齊,中藥材的種子品種混雜,特性、產量、抗性等表現差異大,龍頭企業在產業發展中驅動作用不強,無法拉動行業進一步發展。 3.3 科研創新能力不足 中藥材產業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低,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少,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9]。種植人員缺乏專業種植技術,對于藥材沒有明確的認知,中藥材經營人員法律意思差,難以管控和規范。再者,人才力量分散,難以形成人才的聚集,建設完整的創新研發體系,對中藥材資源開發利用率低,資源優勢沒有很好的轉化,良種選育和野種馴化時間長,難度大,新品種不多。云南省統計快報顯示,2017年云南省科技研發服務收入僅占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收入的0.86%,2016年也僅占0.77%,無附加值產生。多數的企業沒有獨立開發新藥的能力或者新藥研發層次低,技術難度大,周期長,試驗要求苛刻也限制企業的創新。 4 展望 4.1 繁育中藥材良種,打造種業商品化 中藥材的規范化種植與質量安全離不開優良種子的選育[50],是中藥材產業的源頭,中藥材種業起步較晚,整體水平落后。國家出臺《中藥材種子管理辦法》,建立質量檢測機構,支持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繁育,構建種業發展新體系,中藥材種子規范化管理,良種供應能力提升。中藥材品種選育在育種方法、遺傳基礎等方面深入研究,以系統選育為主,在自然中快速選出良種推廣,提高云南省中藥材良種化率。考慮利用雜交育種和雜種優勢,近年來,通過這種方法已選育出桔梗、元胡、黃芩、半夏、豆蔻等[51][52]新品種。將現代分子生物學與傳統遺傳育種相結合,在中藥材品種、產量、抗性等方面改良,董林林等[53]采用DNA標記輔助育種和系統育種,選育出抗根腐病的三七“苗鄉抗七1號”,未來在云南省也將有更多的抗性新品種。保證種子高品質,延長種子壽命,優化種子加工生產、貯藏儲藏技術。未來微波、臭氧、超聲、納米等物理處理及生物保護劑種子處理或將進一步發展。為了中藥材種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從選育品種到銷售流通的標準化體系,中藥材種業向商品化方向發展,逐漸營造中藥材種業品牌。 4.2 加強資源保護,提高中藥材質量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環境中的重金屬污染普遍存在,土壤也受到很大影響。對已污染的土地,采取相應的措施修復,如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物理修復、化學修復等[41]。建立中藥材重金屬快速檢測辦法,曹洪斌等[54]對中藥材金屬測定方法進行研究。完善中藥材重金屬限定標準。加深中藥材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研究,使其朝更高效、更通用、更靈敏、更專屬發展,丁惠等[55]對現有的農藥檢測技術和處理及技術進行了總結,促進了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發展。完善中藥材農藥使用登記,禁止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指導藥農合理合規用藥。推廣無公害防治,減少農藥用量,優先選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化學農藥防治為輔,提倡使用生物農藥[56]。政府明確中藥材產業中各環節的質量標準,各部門加強監管力度,整治影響中藥材質量安全的事件,推進“云藥質量追溯平臺”的普及。中藥資源是國家戰略性藥用資源[57],加大宣傳保護野生中藥材資源的重要性,建設瀕危稀缺中藥材種植保護基地,指定各種保護性政策,加強立法。鼓勵利用山地、荒地建設生態種植基地推廣使用優良品種,同時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結合“道地藥材”“定向培養”“生物合成”“不種而獲”“組織細胞培養”“轉基因工程”[58]等技術來保護資源,加快人工繁殖,降低對野生資源的依賴程度。 4.3 優化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 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建設加工機械一體化,促進加工生產能力與市場需求相適應,提高中藥材品質和中藥材附加值,創新中藥材產品研發,延伸產業鏈。加快培育中藥材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省級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提高云藥知名度,抓品牌建設,帶動云南省中小型企業和個體種植戶向下游精深加工發展,開展非藥用部位在飼料、有機肥等方面的應用,開發大健康食品、功能食品,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擴展應用領域,提高資源利用率,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引進知名企業進駐云南省,促進中藥材種植加工水平提高,推動產業提至增效。近年來,產地趁鮮加工[59]備受推崇,趁鮮加工可減少重復環節,減低成本,利于保留有效成分,提高中藥材質量,也可提高中藥材機械化、規模化程度。甘肅、安徽、河北等省份也不斷在增加中藥材趁鮮加工品種。隨著電子商務的升級,零售發展逐漸向龍頭企業聚集,平臺建設依靠有實力、有供應鏈的企業,將線上線下融合,在全國銷售,構建新零售商業模式,可使云南省中藥材產業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收益,提升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與種植戶之間的聯系。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廣中藥材農業生態旅游,養生田園綜合體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創建云南省中藥材產業研究所,整合各項資源,圍繞產業發展的需求,加強協同創新,在良種選育、農藥研發、質量檢測技術、資源開發、精深加工等多方面深入研究,提高中藥材產業質量的同時充分挖掘中藥材資源潛力。 薄淑文 韓長志 李婭
西南林業大學生物多樣性保護學院
云南省森林災害預警與控制重點實驗室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來源: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