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到“零碳園區”的概念。此前,多個地方搶灘布局、加快建設各類零碳園區、近零碳園區、低碳園區和綠色園區。作為深耕園區綠色轉型的專業機構,我們系統梳理了27份國家和地方相關標準、政策文件(附表,后文為敘述方便,統稱為技術規范),結合服務全國127家園區的實操經驗,總結提煉零碳園區建設路徑,形成10篇系列文章,包括零碳園區的內涵、建設的意義與挑戰、工作流程、碳排放核算、評價指標體系和建設內容,以期為園區提供可落地的綜合解決方案。
優化產業布局,推進高碳產業低碳轉型,重點發展低碳產業,逐步實現園區零碳產業模式。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強制性淘汰高碳落后產能,園區內各產業能源利用效率和能耗標準達到國家相關行業下發的先進值。
建立招引項目預評估機制,對新招引項目、改擴建項目開展預審綠色評估,實施“鏈主”企業培育和專精特新企業引育行動,提升產業集群化發展水平。按照國家和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目錄、行業準入條件和園區項目準入標準實行低碳化招商,構建低碳和脫碳產業體系。引導和支持企業針對產業鏈、供應鏈短板與缺失環節,組織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和供應鏈保障項目,通過產業延鏈補鏈,形成產業園區較完整的產業鏈。推動園區內企業開展國家級、省級綠色制造體系創建,建設一批綠色工廠,打造綠色供應鏈示范。鼓勵對標國際先進,建設“能效標桿”工廠、“零碳”工廠。生產未列入國家淘汰標準的產品。鼓勵園區企業按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開展綠色低碳產品設計。支持開展低碳原料替代與產品碳足跡核算,申請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綠色產品認證,支持“零碳”產品認證示范。鼓勵重點企業加大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上的投入,在生產工藝深度脫碳、電氣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環利用等領域打造低碳技術改造示范。挖掘園區企業間碳互補性潛力,推動低碳/零碳技術、產品和既有節能減排項目的融合。合理使用節能、減污、降碳、循環等技術,消除或減少廢、污物及溫室氣體的產生和排放。將綠色、低碳(零碳)、環保的理念和技術融入供應鏈環節之中,從源頭減少原料的碳排放及成本。通過綠色采購、綠色培訓、綠色考核,嚴把供應商綠色關卡,打造產業發展的綠色生態,帶動鏈上企業全生命周期開展綠色工藝及綠色精益制造。推動園區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充分利用園區內的原料以及產品,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以及碳排放。以有利于園區產業結構優化和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為目標,制定嚴于國家和地方標準的產業能耗準入制度,建立并動態維護低碳項目準入清單。新上高能耗、高排放項目能效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能設備要達到1級能效標準。鼓勵與綠色產業相關的項目及能耗或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項目入駐園區。重點聚焦能源消耗占比較高、改造條件相對成熟、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煉油、乙烯、合成氨等重點行業,按照“整體推進、一企一策”的要求,分行業研究制定具體行動方案,明確節能降碳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鼓勵企業采用適用的節能、減污、降碳、循環等技術,提升生產效能,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水平宜達到各行業先進水平以上。推動企業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能效“領跑者”制度,鼓勵企業成為能效“領跑者”。能源系統應選用技術先進、能效高、耗損低、經濟合理的節能設備和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設備或設施應符合節能、節水、低碳的要求,優先使用零碳排放或低碳足跡的原材料、零部件或產品。優先采用中央財政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目錄或國家能效標準中的高效電機、風機、泵、壓縮機等設備。終端用能設備應滿足相關能效標準2級及以上指標要求或擁有中國節能產品認證標識。對“雙超”“雙有”“高耗能”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引導其他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鼓勵企業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實現產品設計、生產工藝集成式管理。鼓勵企業構建完整并有效實施的能源管理體系,通過例行節能監測、能源審計、能效對標、節能技改等措施,提高能源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的有效性,實現能源管理方針和承諾并達到預期的能耗控制目標。鼓勵企業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定期進行溫室氣體核算與報告,并利用核算結果對其溫室氣體的產生及排放進行持續改善。加大規上工業企業參與“智改數轉網聯”診斷力度,鼓勵企業實施“智改數轉”改造項目,培育“智改數轉網聯”行業示范,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等。鼓勵綠色數據中心布局建設和改造,通過水冷、簡化供電架構、擴大余熱回收等手段實現節能降碳,確保新建數據中心PUE(電能利用效率)高于國家及省對于新建數據中心節能審查要求的電能利用效率,園區內數據中心的能效等級應符合GB 40879中能效2級及以上要求。建設低碳運行技術研發、孵化和推廣應用的綜合服務平臺,引入低碳經濟相關技術服務企業,為園區企業提供低碳發展所需要的技術服務。建立低碳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的激勵和融資機制,推動企業戰略性低碳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儲備。圍繞園區主導產業,構建零碳創新聯合體,組織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所等的產學研合作,在園區開展相關產業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為企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來源:綠色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