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到“零碳園區”的概念。此前,多個地方搶灘布局、加快建設各類零碳園區、近零碳園區、低碳園區和綠色園區。作為深耕園區綠色轉型的專業機構,我們系統梳理了27份國家和地方相關標準、政策文件(附表,后文為敘述方便,統稱為技術規范),結合服務全國127家園區的實操經驗,總結提煉零碳園區建設路徑,形成10篇系列文章,包括零碳園區的內涵、建設的意義與挑戰、工作流程、碳排放核算、評價指標體系和建設內容,以期為園區提供可落地的綜合解決方案。推薦閱收集的27份技術規范中,8個政策文件全部給出了評價指標體系,19項標準中有14項明確了評價指標體系,共22套評價指標體系。無評價指標體系技術規范的主要內容為提出零碳園區建設的重點方向。將22個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三類,分別是僅明確指標(6個),指標+評分(3個),指標+評分+評級(13個)。1.僅明確指標(6個)
此類技術規范可細分為兩類,一類與無評價指標體系的類似,其重點在于提出建設方向和內容,指導園區進行建設,指標體系僅作為參考。例如,江蘇省在指南最后分別提出(近)零碳園區創建階段和零碳園區創建階段的碳排放績效參考值(附表1)。另一類技術規范明確提出必須達到的指標,例如,上海市節能環保服務業協會發布的《零碳物流園區創建與評價技術規范》,提出零碳物流園區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必選指標5項和可選指標5項,必選指標須全部滿足,可選指標至少要滿足3項(附表2)。
2.指標+評分(3個)
此類技術規范明確了指標類別、指標名稱、分值和評分標準(附表3),例如云南省《零碳園區建設評價指標體系》,但是并沒有明確達到多少分才算是滿足評價要求,這樣做的優點是主管部門在工作推動過程中掌握了主動權,但園區在前期評估和創建過程中也缺少了確定性。3.指標+評分+評級(13個)
此類技術規范給出了完整的評價體系,不僅明確了指標名稱和評分標準,還根據評分結果給出了評級分類,例如《安徽省零碳產業園區評價指標體系》。
收集的27份技術規范中,有7項標準對于碳排放歸零提出了明確要求,相當于將是否實現凈零碳排放作為一票否決項。
此外,《安徽省零碳產業園區建設指南》、《雄安新區零碳園區評價標準第1部分:公共建筑園區》對于碳信用的抵消比例作了規定,要求園區在凈零碳排放的同時,碳抵消比例分別不超過5%和20%。筆者認為這項要求值得借鑒,避免把園區引入不積極降碳,而去尋找低價垃圾碳信用的歧途。
1.一級指標與二級指標
詳細梳理了22套指標體系,將一級指標分為產業、能源、建筑、交通、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碳匯碳抵消和管理8大類,同時總結了出現頻次較多的二級指標。分類過程中“基礎設施”這個一級指標也多次出現,但是分類整理時和其他指標重合的地方較多,因此將“基礎設施”相關指標拆分到其他指標中。
備注: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發布的《T/CSPSTC 51-2020 智慧零碳工業園區設計和評價技術指南》中未提出交通運輸相關指標。2.共性指標
分析梳理22套評價指標體系,將出現5次及以上的指標定義為共性指標,共18項,前三甲分別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17次)、碳管理平臺(15次)、綠化覆蓋率(14次)。出乎筆者意料的是碳強度沒有出現在三甲之列,碳強度絕對值和下降率分別出現了6次。
備注:各技術規范中關于某單項指標的名稱可能不完全一致,但指標內涵基本一致,因而在整理時將該類指標視作同一指標,如可再生占比、消費比例、使用比例等。3.個性指標
分析梳理22套評價指標體系,將僅出現1次且具有創新示范意義的指標定義為個性指標,共26項。
來源:綠色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