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到“零碳園區”的概念。此前,多個地方搶灘布局、加快建設各類零碳園區、近零碳園區、低碳園區和綠色園區。作為深耕園區綠色轉型的專業機構,我們系統梳理了27份國家和地方相關標準、政策文件(附表,后文為敘述方便,統稱為技術規范),結合服務全國127家園區的實操經驗,總結提煉零碳園區建設路徑,形成10篇系列文章,包括零碳園區的內涵、建設的意義與挑戰、工作流程、碳排放核算、評價指標體系和建設內容,以期為園區提供可落地的綜合解決方案。加速“雙碳”目標落地:作為工業領域碳排放的關鍵源頭,零碳園區通過系統化減碳路徑,集中破解高耗能、高排放難題,以規模化減排推動全國碳達峰碳中和進程提速。
技術創新的試驗場:為零碳技術(如綠氫制備、智慧能源管理、碳捕集等)提供集成化落地場景,加速技術迭代與產業化應用,降低技術商業化門檻。
政策創新的試驗田:在碳排放核算、跨行業碳交易、綠電市場化機制等領域先行先試,為國家層面政策設計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推動制度體系完善。
產業升級的催化劑: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和新興綠色產業的培育壯大,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園區整體產業競爭力。創新生態的培育地:園區內企業圍繞零碳目標開展協同創新,形成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生態,加速綠色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推廣,促進創新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招商引資的強磁場: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為企業提供綠色金融服務、碳足跡核算、碳資產管理等專業服務,降低企業綠色轉型的成本和風險。同時,園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廣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等,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吸引更多綠色企業和人才入駐,提升園區的綠色競爭力。
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在全球綠色貿易壁壘日益嚴格的背景下,零碳園區內的企業通過實施低碳生產和運營,獲得碳足跡認證、碳標識認證等,能夠更好地滿足國際市場對綠色產品的需求,突破綠色壁壘,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
增強企業品牌形象:企業入駐零碳園區,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將“碳中和”融入企業長期發展戰略,能夠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增強消費者、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對企業的認可和信任,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和社會責任感。
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零碳園區通過推廣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管理系統等措施,幫助企業降低能源消耗和能源成本。同時,園區內的資源循環利用和廢棄物減量化措施,也能夠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環境治理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4.社會民生價值:共享低碳紅利的惠民橋梁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零碳園區的建設可協同減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園區及周邊地區的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為居民提供更加清潔、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創造綠色就業機會:零碳園區的發展帶動了新能源、節能環保、綠色建筑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綠色就業崗位,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和諧發展。普及綠色生活方式:零碳園區通過示范和引領作用,推廣綠色出行、綠色消費、垃圾分類等綠色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和低碳生活理念,促進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5.全球示范價值:貢獻中國方案的示范標桿
提供可借鑒的中國經驗:中國的零碳園區建設在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零碳園區建設模式和經驗,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展現中國的責任擔當:零碳園區建設是中國積極履行應對氣候變化承諾、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展現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責任擔當和積極貢獻。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零碳園區建設為國際合作與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契機。通過與國際組織、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園區開展合作與交流,分享零碳園區建設的經驗和成果,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共同推動全球零碳園區的發展,促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實現園區的凈零碳排放是一項高度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克服技術、經濟、制度、社會等多維度挑戰。能源基礎設施高碳鎖定,現有電網、供熱管網基于化石能源設計,改造為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系統需大規模重建。建筑與交通存量改造難,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燃油車置換成本高,且涉及多方利益協調。關鍵領域技術存在缺口,氫能煉鋼、長時儲能、低成本CCUS等核心技術尚未完全商業化,部分工藝(如航空燃料、水泥生產)缺乏成熟替代方案。系統集成難度高,可再生能源波動性、多能互補協同、跨領域(能源-工業-建筑)數據聯通等技術整合仍存在壁壘。初始投資高,零碳能源基礎設施(如智能微電網、氫能制備站)建設成本高昂,中小型企業難以獨立承擔。回報周期長,低碳技術應用(如CCUS)的邊際減排成本高,短期經濟性弱于傳統高碳路徑。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零碳園區評價標準、碳排放核算方法尚未統一,跨區域、跨行業互認困難。碳定價機制不足,碳市場覆蓋范圍有限、碳價偏低,難以通過市場信號有效激勵減排。產業協同不足,企業間能源、材料、副產品交換網絡不健全,循環經濟規模效益未顯現。廢棄物處理低效,固廢資源化技術普及率低,再生資源利用成本高于原生材料。6.全社會認識不足
企業轉型動力不足,傳統高碳行業(如鋼鐵、化工)面臨技術替代風險與資產擱淺壓力,主動減排意愿低。公眾參與度有限,對新能源設施(如風電廠、儲能電站)的“鄰避效應”普遍存在。
綜上,零碳轉型的本質是“技術-經濟-社會”系統的重構,需突破路徑依賴、打破利益壁壘,通過多方協同實現從“高碳慣性”到“零碳韌性”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