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創新藥研發的方向主要是腫瘤和減重,雙抗分子最有可能獲得對外授權,但AI技術在藥物發現的進展有限;
? 中國創新藥的對外授權交易在新的一年將繼續走高,NewCo交易不會成為主流模式,傳統藥企和流通企業并購創新藥企的整合將加速;? 雖然會略有回暖,但整體融資環境不容樂觀,一些中國藥企可能尋求在美IPO。
過去的2024年,我們的耳邊充斥著各種負面情緒。盡管如此,我們應該看到,雖然行業面臨挫折,但從歷史來看,國內生物制藥正處在前所未有的高點。自2019年以來,已有超過十款中國新藥成功獲得美國FDA批準,更多的尚處于開發階段的創新產品與跨國藥企達成出海交易。而隨著對疾病機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全球對有效治療藥物的需求,未來生物醫藥仍然是充滿機遇和希望的行業。現在,2025年新年的鐘聲已經響起,這會是一個帶來轉折和希望的一年嗎?
★ 適應癥:腫瘤、肥胖、免疫、神經疾病、心血管疾病
長期以來,腫瘤一直是最大的研發領域,而在諾和諾德和禮來新一代GLP-1藥物成功之后,減重藥物正帶動內分泌領域成為又一個重要的研發領域。此外,根據德勤和惠譽評級最近發布的報告,免疫學和神經學也可能在未來一年獲得最多的研發資金。從國內來看,不論是對外授權還是融資,腫瘤都是獲得資金最多的適應癥。雖然獲得后期融資的適應癥相對分散,但從早期融資的趨勢來看,與國際一致,腫瘤、以減重為代表的內分泌、免疫和神經學將是未來有望獲得最多研發資金的四大適應癥。而從對外授權交易來看,以心臟代謝疾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正成為跨國藥企日益關注的研發領域。去年1月,舶望生物將治療心血管疾病的siRNA 療法授權給諾華;10月,石藥集團將一款臨床前的降脂小分子候選藥物授權給阿斯利康。這兩筆交易的首付款都超過了1億美元。從達成對外授權的首付款來看,雙抗和小分子是最重要的兩類分子。去年,中國創新藥企共達成14筆涉及雙抗的對外授權,獲得首付款共計18億美元,其中3筆雙抗交易首付款超過了1億美元。去年9月的ESMO大會上,康方生物的VEGF x PD-1 雙特異性抗體依沃西單抗(AK112)在針對一線非小細胞肺癌的頭對頭研究中擊敗Keytruda,成為最受矚目的明星之一,也使這一類分子成為各家公司爭先恐后搶奪的目標。去年8月和11月,宜明昂科和禮新醫藥的同類型分子也分別達成了對外授權協議。預計今年中國的雙抗和ADC分子將繼續成為國際買家購買的主要目標。而在小分子領域,隨著Arvinas和Kymera等公司在降解劑領域取得的成功,或許我們會在今年看到該類分子的重量級交易。去年,AI藥物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 )公布了其AI開發的特發性肺纖維化候選藥物ISM001-055的中期臨床研究積極結果,并且宣布將臨床管線擴大到31個項目,其中10個項目已經或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國內,AI藥物研發公司晶泰科技成功在香港IPO,AI+藥物遞送公司劑泰醫藥獲得了1億美元的C輪融資。盡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且藥企正在嘗試將AI運用到藥物發現之外更廣闊的領域,但整體來看,AI在生物醫藥上的應用尚處在探索階段,還未出現突破性的進展,因此短期內的發展可能有限。
2024年中國創新藥企共達成了70筆對外授權交易,雖然這個數字略低于2023年的74筆,但首付款達到了41.8億美元,相較于2023年的33.0億美元增加了27%。其中10筆交易的首付款超過了1億美元。41.8億美元的首付款也超過同期公布的融資總額32.9億美元,對外授權正成為中國創新藥企最重要的替代融資方式。根據DealForma的數據,2023年和2024年,跨國大藥企從中國公司授權許可獲得的新藥資產已經分別占該年全部許可資產的29%和31%。Great Point Partners的統計則顯示,中國交易已經占了全部授權許可交易的接近一半。在剛剛過去的J.P.Morgan大會上,“中國創新”成為了一個熱議的話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公司未來幾年將面臨的“專利懸崖”以及研發回報率的低下,促使它們期望購買早期資產以補強產品管線。而中國創新藥資產“質優價廉”,成為了交易首選。去年12月,默沙東以1.12億美元首付款獲得了翰森制藥即將進入臨床階段的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當天,擁有口服GLP-1/GIP受體激動劑的Viking股價下跌2%。盡管可能Viking的資產更優,但當時該公司的市值超過40億美元,收購Viking可能需要花費50億美元甚至更多。因此,默沙東選擇了價格低得多的中國資產。隨著美國IPO市場的回暖,相對有利的監管環境(去年FDA批準了50款新藥),優質的早期在研中國創新藥將繼續成為跨國藥企熱衷購買的資產,新的一年交易將繼續走高。春節前,康諾亞聯合諾誠健華完成了該公司的第四筆NewCo交易。去年5月以來,已經有多家國內藥企嘗試這種新的交易模式。與傳統的對外授權交易不同,將產品授權至新設置的離岸公司(NewCo)使境外投資者能夠參與運營,獲得可觀回報,而新藥研發公司作為新公司的發起方可以在獲得首付款和里程金付款的同時,保留股權以實現長期價值。不過,盡管NewCo交易模式讓國內藥企可以更方便地接觸到國際資本,幫助產品進入到利潤更為豐厚的海外市場,但是設立NewCo需要大量的資源和頂級投資者或跨國公司的支持,更適合有豐富管線、有一定規模的藥企剝離非核心資產。對于僅有一兩個關鍵產品的小型生物技術公司來說,剝離管線就意味著估值的大幅降低,且由于相對傳統對外授權交易,NewCo交易的首付款較低,更注重長期收益,因此并不適合。更重要的是,NewCo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最終的退出,例如IPO或被跨國公司收購。而在美國成功IPO需要有非常好的臨床數據和真正的創新,因此這一模式并不會取代當前授權許可在國內交易中的主導地位。正如L.E.K.大中華區主管合伙人陳瑋所說,“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將取決于我們在一兩年內是否看到良好的退出,然后中國資產繼續保持多好的狀態”。2023年底,阿斯利康宣布收購亙喜生物,成為第一起跨國藥企并購中國生物技術公司的交易。去年,類似的交易達到了5起。其中,Genmab以全現金交易收購普方生物,交易金額達到了18億美元。此外,還有多起國內傳統藥企并購生物技術公司的案例。例如東北制藥控股細胞治療公司鼎成肽源,中藥企業康緣藥業收購生物藥研發公司中新醫藥,以及老牌中藥貼膏企業羚銳制藥收購銀谷制藥。一些藥品代理商也為了業務發展的需要收購創新藥企,如多瑞醫藥控股前沿生物,億騰收購嘉和。預計今年,跨國藥企收購國內創新藥企的案例并不會很多,但隨著國內仿制藥企、中藥企和流通企業的轉型,以及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的需要,與國內創新藥企的交易會增加。
2024年,中國生物制藥企業達成了175筆融資,公布的融資總額為32.9億美元,相對于2023年和2022年分別下降了31%和59%。盡管持續下滑,但去年四季度國內生物制藥融資出現了明顯的反彈趨勢。12月,骨科新藥研發企業安濟盛生物完成了由貝恩資本領投的1.2 億美元C輪融資。而隨著各地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扶持,融資環境正在回暖。截至1月20日,今年已完成18筆融資交易。1月6日,生物醫藥企業股權投資“浦港聯合領投”達成首單,AI制藥公司英矽智能將獲得總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融資。國內生物制藥企業IPO在2022年達到近年來的高點后,2023年迅速回落,而過去的2024年,僅有六家生物技術公司在港股上市,且融資總額僅為約3.5億美元。另有兩家公司——依生和創響,分別通過de-SPAC和反向收購的方式在納斯達克上市。盡管去年9月后港股有回暖的趨勢,但創新藥研發所需資金高、周期長、商業化難度大,相對于器械企業和CXO公司,更難在短期內實現盈利目標。因此,目前來看,預計生物制藥IPO低迷的情況在2025年并不會有很大的改變。而放眼全球,在經歷了一段低迷期后,美國生物技術IPO市場正在復蘇。9月,三家公司Bicara Therapeutics、Zenas BioPharma 和 MBX Biosciences,于同一天在納斯達克上市,募資總金額超過7億美元。這一勢頭有望在2025年延續。1月24日,亞盛醫藥成為了新年首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技術公司。考慮到國內公開市場的低迷,或許在2025年我們會看到一些中國公司尋求在美國I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