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8-11
31地公布經濟半年報:韌性強活力足動能新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66053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這一增速不僅高于市場預期,也超過了《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5%左右”全年增長目標。 近日,全國31個省份完成經濟半年報發布工作,各地基本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的目標,展現出經濟發展的強勁韌性與蓬勃活力。 制表:劉丹陽 從經濟規模來看,東部地區依然保持領先地位,經濟大省繼續挑大梁。 廣東和江蘇均超6.6萬億元,廣東以68725.4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江蘇以66967.8億元位列第二。山東位居第三,達到50046億元;浙江位居第四,達到45004億元。 四川和河南總量均超3.1萬億元,分別以31918.2億元、31683.8億元位列第五、第六位;湖北、福建、上海、湖南,都突破了2.6萬億元,分別位列第七、八、九、十位。 與2024年相比,經濟總量排名前十位的格局保持穩定,它們是“挑大梁”的經濟大省,貢獻了全國超六成的生產總值,是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與2024年全年經濟總量排名相比,只有重慶與遼寧的位次發生變化:重慶“趕超”遼寧,從第17位上升至16位;遼寧則下降了1位,其他省份排名保持不變。 上半年,共有20個省份經濟增速超過5.3%的全國增速,貴州和天津都是5.3%,與全國增速持平。 “西部領跑、中部追趕、東部分化”正在成為新的區域經濟發展增速格局。今年上半年,在經濟增速高于全國增速的20個省份中,中西部省份占了14個,東部地區只有6個。 在領跑的西部省份中,西藏以7.2%的增速位居全國第一。西藏本身基數較低,半年經濟總量僅1382億元,大體相當于河南省平頂山市的經濟體量;2023年、2024年西藏經濟增速也均為全國第一,工業和投資是支撐其經濟高增長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西藏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8%,高于全國8.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8%,高出全國22個百分點;全區計劃總投資億元及以上在建項目557個,完成投資占全部投資的72.8%,同比增長45.4%。隨著備受矚目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超級工程開建,超萬億元的投資力度有望讓西藏經濟增速持續領跑。 經濟增速排名第二的是甘肅,上半年經濟生產總值6468.8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7%。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0.3%,制造業投資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和西藏一起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 再來看中部。全國各省份中經濟增速排第三名的是中部大省湖北,增速為6.2%,領跑中部。今年上半年,湖北經濟總量為29642.61億元,距離3萬億僅一步之遙,與河南的差距從2024年同期近4000億元縮小至2000億元左右,對經濟增速為5.7%的河南“中部第一省”的地位形成挑戰。 今年上半年,湖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9%,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4%,武漢光谷的半導體、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貢獻了湖北27%的工業增長。河南也有自己的亮點,在鄭州比亞迪、中州時代等一批龍頭企業帶動下,上半年河南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4.5%、21.2%;而且前5個月河南規模以上服務業中影視節目制作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增長89.0%,微短劇產業快速崛起,有力帶動河南服務業增長。 除山西外,中部省份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增速均跑贏“全國線”。山西上半年經濟增速(3.8%)雖低于“全國線”,但較2024年上半年的1.9%增速也有大幅提高。 排名位于全國中游的省份之間的競爭很激烈。例如,在全國排名第14位的陜西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8萬億元,同比增長5.5%。但排名全國第13位的河北上半年經濟總量2.30萬億元,同比增長5.4%,對陜西的領先優勢超過6000億元;排名全國第15位的江西今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67萬億元,與陜西的差距已急劇縮小至僅100多億元。 而東部經濟發達省份則呈現總量高、增速較低的特點。例如廣東省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一,而增速為4.2%,低于全國水平。 上半年經濟增速高于全年目標的省份,主要受益于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產業升級等政策。機器人產業、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快速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豐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一架無人機搭載著快件從深圳蛇口集裝箱碼頭附近的起降點起飛,準備飛往中山。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導產業制造業產值增長9.1%,增速快于該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個百分點。其中,人工智能制造業增長12.3%,集成電路制造業增長11.7%,生物醫藥制造業增長4.4%。江蘇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8%,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為36.3%。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工業機器人、鋰離子電池、筆記本計算機、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85.7%、65.2%、47.3%和43.3%。 安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4%,居長三角第一位,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特別是汽車產業,安徽繼續保持強勢增長態勢。上半年,安徽汽車產量、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到149.95萬輛、73.09萬輛,均位居全國第一,實現歷史性突破,并拉開了與第二名廣東的差距。 今年上半年,“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9%、6.0%,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55.4%、33.0%;新能源汽車、儲能用鋰離子電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民用無人機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4.7%、42.2%、34.0%、23.0%、58.2%。 西部省份四川也表現不錯,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2.2%,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14.7%,動力電池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6.5%、11.0%。 西部省份陜西今年上半年非能源工業增速達到10.5%,尤其是汽車制造業增速高達27.9%。同時,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分別實現16.4%、13.9%的增長,與汽車制造形成集群效應,標志著陜西制造向高附加值領域的實質性突破。 上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國外貿規模穩中有增,22個省份實現同比正增長,呈現外貿大省挑大梁、沿邊省份潛力釋放、中西部地區增勢良好的特點。 5月19日,山東港口青島港,裝載外貿集裝箱的貨輪駛出港口(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上半年,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進出口值合計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64.1%,同比增長4.8%,高出全國整體增速1.9個百分點,拉動進出口整體增長3個百分點。這些大省憑借完善的產業體系、強大的企業競爭力和便捷的物流交通等優勢,持續鞏固著外貿領先地位。 例如,廣東作為外貿“排頭兵”,上半年進出口同比增長4%,對全國外貿增長貢獻率達28%。廣州市今年上半年進出口首次超過6000億元大關,達到6050.5億元,同比增長15.5%,增速比全國高12.6個百分點;出口增速高達25.2%,位居十大外貿城市之首。抖音、希音等跨境電商對廣州出口帶動很大,希音主導的柔性供應鏈帶動廣州數千家供應商產品出海。 以青海、西藏等省份為代表的內陸或沿邊省份外貿實現高速增長,體現了新興市場開拓、政策驅動和邊境貿易潛力釋放的新趨勢。青海以57.7%的進出口增速位居全國第一;西藏上半年貿易伙伴拓展至110個國家和地區,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18.1%。 此外,上半年四川、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進入進出口前十。依托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四川對歐洲出口增長18%;河南汽車出口增長354.3%;安徽進出口總值穩居全國第九、中部第一,汽車(含底盤)出口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出口“新三樣”產品371.3億元,增長67.8%。 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4.67萬億元,對國內生產總值貢獻率為7%。上海、天津、河北、陜西、貴州、新疆實現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正增長。 今年上半年,上海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8%,遠超-11.2%的全國水平,其中嘉定區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長17%。上海通過土地公開市場賣地638億元,通過協議出讓方式賣地845億元,半年土地出讓金收入超過1400億元。 這是2025年3月19日拍攝的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滴水湖畔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此外,天津今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3%,土地出讓金上半年達226億元,同比上漲139%;河北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較2024年同期增長10.2%。河北省會石家莊市受“三大工程”項目帶動,城中村改造項目快速推進,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8.3%,在全國40個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一,拉動河北省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3.1%。 今年,擴內需、促消費被視作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出臺。從數據上來看,今年上半年多個省份消費增速超過全國水平,河南、四川、福建消費增速分別達到7.2%、5.6%和6%。“兩新”“兩重”等擴內需政策效果逐步顯現,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數字消費快速增長。 今年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5.0%,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全國前十的省份中,有7個省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于全國,其中河南最高,為7.2%。此外,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等省份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均高于第一和第二產業,顯示出服務業正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型消費模式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抓手。例如,上半年,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新型消費模式、新業態、新場景持續涌現,有效激發了發展活力。 江蘇各地依托火爆的“蘇超”賽事持續引流,5月當月規模以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增長20.7%,比4月份加快28.2個百分點;1~5月,規模以上體育服務、文化藝術業、娛樂業營業收入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6月28日,人們在泰州市海陵區老街景區“律動蘇超音你泰美”音樂節上觀看表演(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浙江“浙BA”也火熱開賽,“百縣大戰”預選賽如火如荼,各地推出一系列“體育+消費”活動,悅己消費、情緒消費、文娛消費持續升溫,品質型消費增長加快;上半年,浙江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長57.6%。 下半年是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關鍵期,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的決勝期。各地都將積極搶抓發展機遇,抓好穩經濟運行“基本盤”,抓住項目建設“總抓手”,為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十五五”良好開局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季曉莉) 讀懂東中西部發展邏輯 從GDP競爭轉向區域功能互補 ?季曉莉 今年上半年,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總量格局相對穩定、增長動能持續分化的特點。 東中西部發展邏輯差異顯著,區域分化背后是發展邏輯的根本差異。東部地區正經歷從“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艱難轉身,而中西部則受益于政策傾斜與基建補短板帶來的階段性提速。這種分化也體現在南北差距上:以山西為代表的北方資源型省份增速持續承壓,而以江蘇、湖北為代表的南方制造業中心則表現強勁。同時,上半年全國共有27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跑贏經濟增速,表明工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仍是區域競爭的“壓艙石”。 我國區域經濟表現差異的深層次原因在于產業結構與創新動能的分化。江蘇的“雙輪驅動”模式通過“新能源+高端制造”協同發展,打造了全國最完整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和光伏產業集群;廣東則面臨轉型陣痛,傳統電子信息產業遭遇瓶頸,而新興產業尚未完全接棒,占制造業比重超70%的傳統產業轉型任務艱巨,導致整體工業增加值增速大幅落后于江蘇。 上半年有一個亮點是中西部省份通過打造陸港樞紐和承接加工貿易轉移,實現外貿逆勢增長。甘肅進出口增速達33.8%,全國第二。河南在比亞迪、中州時代等企業帶動下,汽車制造業增長24.5%。這種內陸趕超現象顯示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正從單極沿海向多極聯動轉變。 從上半年數據也可看出,投資驅動模式呈現東西分野特征。西部靠基建拉動,西藏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8%,主要依賴中央轉移支付和央企項目。這類投資短期拉動經濟增長明顯,也依賴財政持續投入。東部則靠產業升級投資,例如,北京設備購置投資增長99.0%,江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保持高位,體現市場對產業升級的強烈預期。但這種投資受利率成本和產能利用率影響較大,例如江蘇民間投資增速仍顯乏力。 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規范地方招商引資行為”,直指傳統“政策洼地”競爭模式的弊端,叫停內卷式優惠,嚴禁變相稅收返還、土地低價出讓等行為,倒逼地方從“拼政策”轉向“拼環境”,通過《公平競爭審查條例》構建政策閉環,建立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基礎。地方融資平臺“退平臺”進程加速,迫使招商引資從“財政補貼”轉向“基金招商”“場景招商”等市場化模式。 面對增速放緩和競爭壓力,不同區域需要不同的發展策略。 東部省份需要在多個領域重點突破。打通“創新-產業”轉化通道,廣東需加速“深圳-廣州”科創走廊成果產業化,推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要重構外貿競爭模式,改變依賴加工貿易路徑,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優勢,發展數字貿易、離岸金融等新業態。江蘇應強化蘇南研發-蘇中制造-蘇北應用的梯度轉化體系,避免產業鏈斷層;還需擴大“新三樣”出口份額,支持蘇州、南京建設服務外包中心,對沖傳統代工下滑。要激活內生投資動能,北京經驗表明設備更新投資潛力巨大,可以擴大“智造貸”貼息范圍,將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納入補貼范疇。 中西部省份需平衡短期增速與長期動能,避免陷入“投資依賴癥”。 要讓基建紅利轉化為產業根基,西藏、甘肅等省份可借力國家工程,如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1.2萬億元投資,發展清潔能源衍生產業,如電解鋁、大數據中心,而非單純依賴建設期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湖北的成功經驗表明,依托三峽水電站發展電工裝備、特高壓輸電設備集群,可實現“項目-產業-生態”的躍遷。 同時,培育“新勢力”產業集群,重點布局人工智能應用。例如甘肅的“算力樞紐+農業機器人”,再如湖北的合成生物產業園,還有無人機物流等賽道。中西部要避免重復東部“代工模式”,而是建立“研發-場景-標準”一體化生態,如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光谷”模式。 湖北、河南等省份需要強化與長三角、粵港澳的“飛地經濟”合作,通過共建產業園分享東部出海通道;同時提升中歐班列效能,發展“班列+”產業,如鄭州的冷鏈班列帶動食品加工。 山西、遼寧等傳統工業省份需破解“資源詛咒”。傳統產業“智改數轉”,山西可借鑒陜西經驗,推動煤機裝備、焦化設備等高端化,發展氫能、碳纖維等衍生材料;設立產能重置基金,支持關停煤礦轉產儲能電站、數據中心等新業態。在拓展資源補償路徑方面,內蒙古、山西等省份可探索“生態資產交易”,將礦山修復產生的碳匯、綠電指標納入全國市場交易,實現“修復-收益-再投資”循環。 下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可以從三方面優化機制設計。 一是構建動力源輻射體系。例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地區三大動力源需強化與周邊產業鏈垂直整合。可推廣“科創飛地稅收分成”政策,激勵中心城市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技術。 二是創新區域利益共享機制,針對產業轉出地與承接地之間的矛盾,試點“GDP分計、稅收分成”模式,如深汕特別合作區;在河南、湖北等省份建立“產業鏈價值核算系統”,避免因統計歸屬引發區域糾紛。 三是精準化分類施策框架,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要強化中央直接投資與安全屏障功能;河南和黑龍江等糧食主產區要擴大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留成比例;遼寧、山西等老工業基地需優先布局重大技術革新項目。 未來我國的區域競爭將從“GDP規模競賽”轉向“功能協同互補”的新階段。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化,地方政府需從“拼政策優惠”轉向“拼制度創新”,告別政策洼地內卷,堅定邁向改革高地競爭。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的崛起,將使區域格局面臨洗牌,唯有在公平競爭、開放協作的框架下,才能實現各展所長的區域經濟新圖景。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