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3-26
作為全國首個將國家層面的表述銜接和落實到省級文件里,浙江新政的創新性不僅在于覆蓋環保設備更新、循環經濟等鏈條,更在于通過機制設計將環保治理從“政府任務”轉化為“民企商機”。 距離全國范圍內落實污水垃圾處理、大氣污染治理等生態環境領域的設施設備更新實施方案,應該越來越近了! 將環保治理從“政府任務”轉化為“民企商機” 日前,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發布《浙江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舉措》(下稱“《舉措》”),針對民營企業在生態環境領域設備更新、綠色低碳轉型、廢舊資源循環利用、環境融資投資等方面的需求和問題,精準創新20條政策舉措。 其中提出,推動污水垃圾處理設備更新改造、完善產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鼓勵開展結果導向的綜合環境服務外包或托管、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市場化治理機制、加快制定工業企業廢水氮磷污染物間接排放標準等措施,引起《環保水圈》的關注。 此前,《環保水圈》已經多次就環保設施設備更新資金補貼、環保民企駛向“深水區”、廢舊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展開解讀、分析和猜測。 而本次浙江新政的出臺,也絕非偶然。 去年9月,生態環境部就已印發《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用以支持和服務環保民營企業經濟發展。 而現在,作為全國首個將國家層面的表述銜接和落實到省級文件里,浙江新政的創新性不僅在于覆蓋環保設備更新、循環經濟等鏈條,更在于通過機制設計將環保治理從“政府任務”轉化為“民企商機”。 《舉措》在“推動生態環境大規模設備更新”版塊中提出: 優化生態環境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積極支持企業對各類生產設備和大氣污染治理設施、污水垃圾處理設備等更新改造,重點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設備應用。推動落實生態環境設備更新貸款貼息政策,加大對經營主體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貸款投放力度,進一步降低企業設備更新融資成本。 無論是浙江還是放眼全國來看,早一批規模化的污水處理廠都有三四十年了,現在全國7000座城鎮及工業園區污水廠中,超過半數運營時間也已逾10年。 雖然它們有的已經經過多輪提標和改造,但老舊設施設備建設標準低、超期服役、帶病運行、效率衰減、能耗超標等風險和瓶頸依然突出。 根據住建部統計,全國現有縣級市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五千多座,其中30%需全面改造,40%需局部升級。 住建部2024年監測顯示,超負荷運行導致全國年均約120億噸污水未經完全處理排放。同時,其也使曝氣系統、二沉池等核心設備壽命縮短30%-50%,年維修成本增加8-12億元。 華南某生活污水處理廠設備已超期運行8年,COD去除率從95%降至82%。 浙江此次推出“設備更新+貸款貼息”的組合拳,不僅是對省內民營企業設備更新資金短缺痛點的精準補強,更為全國老舊設施改造提供了可復制的市場化解決方案。 這種“給糖也設門檻”的策略,也正在改寫環保設備市場的游戲規則。 《舉措》在“培育壯大生態環保產業”版塊中提出: 結合“十五五”規劃編制,謀劃實施一批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重大項目。要鼓勵開展結果導向的綜合環境服務外包或托管,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市場化治理機制。引導環保企業延伸拓展服務范圍和服務領域,促進生態環保產業、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低碳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 結果導向的綜合環境服務外包或托管,是一種新型的環境治理和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將環境治理責任和服務效果掛鉤,由專業第三方機構全面承接企業、政府或園區的環境管理需求,按最終環境效果付費,而非傳統的按服務內容或工作量計費。 例如,水處理外包合同,費用與出水水質達標率掛鉤;大氣治理托管,按污染物減排量或空氣質量改善程度付費等。 過去環保服務市場存在“重設備采購、輕運營效果”“數據造假逃避監管”等亂象,導致“治標不治本”。通過結果導向+付費綁定,將第三方服務商的利益與治理效果深度捆綁,倒逼其從“應付檢查”轉向“技術深耕”。 而國家對第三方環保服務的“整治”與“鼓勵”看似矛盾,實則指向同一目標:淘汰“偽環保服務”,讓真正具備技術實力的第三方通過效果付費模式獲取長期收益,形成“技術投入-效果提升-市場擴張”的正循環。 另外,浙江也在開展省級EOD項目常態化入庫,并鼓勵民營企業通過排污權、碳排放權、碳普惠等市場,實現環境權益資源價值。 不難看出,以上這種種打破傳統產業邊界的頂層設計,正在催生中國環保產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結語 浙江新政的落地,通過將環保治理與民營企業的商業利益相結合,不僅能夠提升環保設施的整體效率,還能推動環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其也將為全國其他省份提供寶貴經驗,推進更多省份跟進類似政策的實施和落地。 來源:山東省水處理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