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3-04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這是國家層面首次提到“零碳園區”的概念。此前,多個地方搶灘布局、加快建設各類零碳園區、近零碳園區、低碳園區和綠色園區。作為深耕園區綠色轉型的專業機構,我們系統梳理了27份國家和地方相關標準、政策文件(附表,后文為敘述方便,統稱為技術規范),結合服務全國127家園區的實操經驗,總結提煉零碳園區建設路徑,形成10篇系列文章,包括零碳園區的內涵、建設的意義與挑戰、工作流程、碳排放核算、評價指標體系和建設內容,以期為園區提供可落地的綜合解決方案。 一、零碳園區的概念: 國際國內對于零碳園區尚無統一的標準化定義。不同的地區和組織提出了具有各自特點的零碳園區相關概念和框架,總結為兩類:“結果認定型”和“目標愿景型”。 “結果認定型”即園區要達到凈零碳排放,主要差異在于碳排放核算邊界是否包含范圍3排放(園區碳排放核算后續會詳細介紹),國際普遍采用的是“結果認定型”概念。 “目標愿景型”即園區要實現深度減排,達到具備碳中和條件,積極邁向凈零目標的園區。 二、零碳園區的特征: 1.分類 2022年3月,洛基山研究所發布《零碳園區綜合解決方案》,報告從園區的種類和功能入手,分析園區特點和用能排放特征,提出了相應的零碳發展戰略定位建議,在此直接引用。 2.特征 參考《江蘇省(近)零碳產業園建設指南(暫行)》,將零碳園區的特征總結為6個方面: 一、產業發展低碳化。產業是園區綠色轉型發展的核心,通過“產業低碳化”推動存量減排、“低碳產業化”創造增量價值,優先布局低能耗、低排放產業(如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嚴控“兩高”產業準入,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升級(如鋼鐵、化工行業低碳工藝替代),因地制宜發展“新三樣”、低碳技術、綠色消費產業,構建以綠色制造、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 二、能源供給零碳化。園區能源供應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配套儲能和智能微電網,實現高比例甚至100%清潔能源覆蓋,逐步淘汰化石能源。 三、能效水平標桿化。推廣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實施存量項目節能改造,協同推進重點企業節能工作和園區用能系統整體優化。 四、基礎設施綠色化。覆蓋建筑、交通、環境、生態等基礎設施綠色化升級。例如:采用被動式設計+綠色建材+可再生能源的零碳建筑,建設充電樁、氫燃料站、慢行系統,推廣新能源機動車,加強綠地、濕地與建筑空間融合。 五、資源利用循環化。建立“原料-生產-廢棄物-再生資源”循環鏈,加強廢水回用、廢熱回收、工業固廢再生,推廣集中供氣供熱供水,促進各類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集成優化。 六、運營管理數智化。建立一體化低碳服務平臺,定期發布節能、降碳、環保等信息;依托物聯網傳感器與數字平臺,實時追蹤園區、企業、設備三級碳排放數據;利用AI算法優化能源調度、交通流量、生產排程;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碳配額交易、綠電溯源、減排量核證的透明化等。 來源:綠色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