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1-14
  1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重點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設備應用。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為載體,整體部署并規模化實施設備更新。 本文共計:3379字 | 11分鐘閱讀 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建設過程中的設備更新將迎來大量補貼。 近期中國圍繞零碳園區建設出臺了一系列國家和部委層面的政策,形成了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的政策體系,為2025年零碳園區建設全面拉開帷幕奠定了基礎。 2024年12月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并將其作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這一高規格會議強調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效”的要求,明確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碳標識認證制度,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了頂層設計的方向和戰略指引。 2024年12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并提出“深入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實施工業節能降碳行動”,明確要求建設一批零碳工廠和零碳工業園區,促進工業資源規模化、高值化利用,將零碳園區納入工業綠色發展的重點工作。 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進一步細化了零碳園區建設的路徑,提出優化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新培育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探索推進零碳工廠和零碳園區建設,全面提升工業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水平。 2025年1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在會上表示,將統籌謀劃“十五五”碳達峰行動,研究綜合評價考核辦法,推進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同時加快建立零碳園區、零碳社區和零碳鄉村,進一步明確零碳園區建設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的重要地位。 2025年1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將鼓勵以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為載體規模化實施設備更新,重點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設備的應用,為零碳園區的設施升級提供了具體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 這一系列政策充分體現了零碳園區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為2025年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進零碳園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政策的逐步細化與實施,零碳園區建設將在2025年全面拉開帷幕。 零碳園區建設目前正處于政策驅動、地方探索和技術創新并重的關鍵階段。 1. 國家政策全面引領,戰略方向高度明確 零碳園區的建設已經被明確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其重要性和優先級不斷提升: 國家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在園區和工廠等碳排放重點領域推進零碳轉型。特別是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零碳園區和低碳產業集群建設,鼓勵大企業、技術創新型企業作為先鋒,帶動園區整體綠色轉型。 部委層面: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多個部委發布了關于工業園區低碳轉型的具體指導文件,明確提出在園區中推動清潔能源應用、節能減排、綠色建筑和智能化管理等措施,并支持各地方政府根據區域特點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國家層面已經建立起清晰的頂層政策框架和實施機制,將零碳園區定位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并通過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推動其快速落地。 2. 地方探索加速推進,區域實踐多點開花 在國家政策引領下,各地政府和企業積極參與零碳園區試點建設,形成了豐富的區域實踐經驗: 內蒙古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依托“風光氫儲車”一體化模式,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應,開創了西北地區零碳園區示范樣板。 山東青島中德生態園:通過構建綠色建筑、智能管理系統和低碳產業鏈,形成了產業與城市深度融合的零碳發展模式。 株洲中車零碳產業園:通過余熱回收、光-儲-充等技術,實現單品生產能耗下降12%,清潔能源占比超過50%,成為央企示范項目。 北京、江蘇、廣東、福建等地率先啟動零碳園區試點,涵蓋新能源、制造業、物流等多類型園區,逐漸形成從北到南的廣泛布局。 目前全國已出臺有四個零碳園區的地方標準,分別為福建和內蒙古自治區兩個省級地方標準,雄安新區一個國家級新區地方標準,以及鹽城一個市級地方標準。 全國由協會、基金會等行業機構牽頭制定發布的零碳園區團體標準已經有17個。 大型央企和地方龍頭企業如寧德時代、龍源電力、中車集團等積極參與,形成了產業引領和示范效應。 2025年以工信部牽頭或參與的國家層面的零碳園區相關標準應該很快就會出臺,而且系列支持政策也會開始陸續推出。 3. 技術創新成為核心驅動力,綠色轉型路徑逐步清晰 零碳園區的實現高度依賴綠色低碳技術的支撐,當前在以下方面取得初步進展: 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應用:光伏、風能、氫能等技術在園區內廣泛應用。例如,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實現能源供給80%來自風能和光伏。 智能能源管理:智能電網、能源管理平臺、虛擬電廠等技術優化能源供需匹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例如,龍源電力近零碳園區通過智能管控實現綠色能源與生產生活的協同優化。 綠色建筑與生產技術:綠色建筑標準和低碳生產技術的應用大幅降低建筑和工業環節的能耗與碳排放。中德生態園通過綠色建筑和節能技術,實現全生命周期低碳運營。 創新低碳技術:碳捕集與封存(CCUS)、儲能技術、余熱利用等新技術逐步應用,為園區提供更強大的減排能力。 目前,技術創新已經成為零碳園區的核心驅動力,綠色能源與智能管理的結合正在塑造園區低碳發展的新模式。 盡管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零碳園區建設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仍面臨一些難點與痛點。 1. 技術與創新能力不足 零碳園區的核心要素是實現碳排放“零”,這要求園區在能源、交通、建筑等領域實現全面的低碳轉型。目前,盡管一些技術如太陽能、風能、氫能、儲能技術在實驗和應用上取得一定進展,但整體技術水平仍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大規模應用和跨行業協同技術的突破較為緩慢。 園區需要大規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并解決其波動性問題。雖然太陽能和風能技術不斷進步,但如何高效整合不同能源形式、提高能源存儲效率和調度能力,仍是技術瓶頸。 零碳園區的建筑和工業設施必須采用最新的低碳建材和節能技術,然而這些技術的成本較高,并且市場化速度較慢。特別是在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認證方面,技術標準和應用案例尚未完全普及。 2. 資金和投資的高成本 零碳園區的建設涉及基礎設施、技術改造、能源供應等多個領域的重大投資,而這些投資具有較長的回報周期。在初期階段,零碳園區的建設成本遠高于傳統園區,尤其是對企業和地方政府來說,資金壓力巨大。 傳統企業可能更傾向于保守投資,零碳轉型需要巨額資本投入,但短期內往往難以獲得足夠的回報,這使得零碳園區的融資渠道受限。 政府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資金缺口,但地方政府和企業對資金的投入可能存在分歧,尤其在對零碳項目的長遠預期不明確的情況下,企業投資積極性較低。 3. 政策和監管體系的不完善 盡管中央政府和各部委已經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支持零碳園區建設,但政策體系和監管機制仍不夠完善,導致政策執行存在障礙。 不同部門和地方政府在推動零碳園區建設時,可能存在政策目標不一致的問題。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資金支持的政策差異以及執行的嚴格程度不同,導致零碳園區建設進展不平衡。 目前關于零碳園區建設的技術標準和評估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各類技術方案、建設模式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明確的行業規范,導致實施過程中缺乏一致性,甚至造成資源浪費和低效運作。 4. 產業結構的轉型與產業鏈協同困難 零碳園區的建設需要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并且產業鏈的協同也面臨挑戰。 傳統工業園區內的企業往往依賴于高碳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技術,向零碳轉型需要大量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對于小微企業來說,改造的成本高且收益回報周期長,轉型動力不足。 零碳園區的建設不僅僅依賴單一企業的轉型,而是要實現多個產業之間的協同,例如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需要緊密配合,但現有的產業鏈協同機制尚不完善,行業間的協調和合作難度較大。 5. 現有園區改造與新建園區的平衡 零碳園區建設不僅包括全新規劃和建設的園區,也涉及對已有工業園區的綠色轉型。然而,現有園區的改造往往面臨更多挑戰。 現有園區的基礎設施老化、布局不合理,要實現零碳轉型需要對現有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這意味著需要較高的資金投入和更長的改造周期。 許多舊有園區存在環保問題或高碳排放問題,在改造過程中,如何平衡環境保護與企業正常運營的關系,解決歷史遺留的污染問題,都是需要面對的困難。 6.能源安全與穩定性挑戰 零碳園區的能源供應需要依賴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仍存在問題,尤其是對于大型工業園區來說。 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雖然清潔,但其生產具有一定的波動性,需要搭配儲能技術或其他能源補充系統,才能保證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隨著零碳園區規模的擴大,園區對清潔能源的需求也在增加,如何保障能源供應鏈的穩定性,避免因能源供應不足導致園區運營受到影響,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零碳園區才能有望成為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來源:綠創碳和
